2024 年度信息通信領域十大科技進展公布,面向 6G 試驗網、南極自主寬帶通信等入選
IT之家 5 月 18 日消息,世界電信和信息社會日大會暨國際電信聯盟成立 160 周年慶祝活動于 5 月 17 日在江西南昌開幕,大會發布了由中國通信學會組織遴選的 2024 年度信息通信領域十大科技進展。

中國通信學會表示,本次遴選活動經各知名院校、科研機構、領軍企業、學會專業委員會以及多位院士專家等積極推薦,學會共收到信息通信領域科技進展申報 64 項。經學會組織專家遴選和公示,最終產生了 2024 年度信息通信領域十大科技進展和六項進展提名。
進展一、面向 6G 智能通信融合外場試驗網
該成果提出了基于語義信息理論的智能通信融合技術體系,建成了國際首個面向 6G 智能通信融合外場試驗網,完成了面向 6G 的沉浸式通信、泛在連接等多個典型場景的外場試驗,驗證了智能通信融合技術體系的性能優勢,為 6G 國際標準推進提供了重要支撐。進展由北京郵電大學推薦,張平院士團隊完成。

進展二、面向極地立體觀監測平臺的聲信息傳輸技術及應用
該成果建立了極地冰下高精度聲傳播模型,突破了冰致強脈沖干擾環境下的穩健信息傳輸技術,國際首次構建了跨冰層分布式信息傳輸系統,為我國極地立體觀監測平臺構建提供了技術支撐。進展由哈爾濱工程大學推薦,殷敬偉團隊完成。

進展三、智慧天網衛星實現南極自主寬帶通信
該成果首次實現我國南極自主通信。經由我國第一顆中軌寬帶通信衛星 — 智慧天網一號 01 星,南極中山站首次與境內實現 12000km 大跨距、百 M 量級寬帶直接通信,雙向延遲 0.3 秒。改變長期以來我國極地科考只能依賴國外衛星進行通信的現狀。進展由清華大學推薦,匡麟玲、陸建華團隊完成。

進展四、超萬卡新型智算原創技術攻關與規模應用
該成果針對制約我國智算發展的 GPU 卡間互聯、機間互聯以及跨架構遷移三大難題,突破了我國智算發展 GPU 卡間互聯 OISA、機間互聯 GSE 以及跨架構遷移算力原生技術,打造了智算領域中國方案。進展由中國通信學會算力網絡專業委員會推薦,中國移動段曉東團隊完成。

進展五、低損耗空芯光纖關鍵制備技術及應用
該成果開發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結構的超低損耗空芯光纖,在具備規模化量產能力的同時,其衰減可低至創紀錄的 0.05dB / km。為下一代超低時延、超大容量、超長跨距光通信系統提供了顛覆性的技術底座。進展由長飛光纖光纜股份有限公司推薦,張磊、李鵬團隊完成。

進展六、電磁頻譜感知捷變傳輸關鍵技術與應用
該成果提出主動尋找并利用通信資源的新思路,將電磁頻譜認知結果賦能于信息傳輸全過程,實現了復雜電磁環境下的信息可靠傳輸,研制了電磁頻譜感知捷變通信系統,為空天地一體化網絡、無人測控等領域提供了核心技術支撐。進展由王沙飛院士、張平院士和張宏科院士聯名推薦,西安電子科技大學李贊團隊完成。

進展七、基于“光網算用”的大模型分布式組網技術創新與大規模實踐
該成果實現了“光網算用”全維技術體系性原創新突破,完成了業界首個 500 公里千卡規模的分布式智算組網的現網試驗及試商用,模型算效達單點 97% 以上。進展由中國通信學會信息通信網絡技術專業委員會推薦,中國電信雷波團隊完成。

進展八、廣域智算網絡的關鍵技術研究與創新實踐
該成果突破了廣域無損網絡、高通量數據傳輸以及基于感知增強的高質量承載保障三大技術創新,研制了新型智算網關,打造了高通量、高性能、高智能的算力智聯網 AINet,賦能東數西算和智算業務創新。進展由中國聯合網絡通信集團有限公司推薦,唐雄燕團隊完成。

進展九、無線信道智能建模和推演關鍵技術
該成果突破了傳統建模方法在泛化能力、預測精度、快速推演方面的局限性,實現不高于 3.5dB 的準實時信道推演,為未來信息通信系統的設計與仿真驗證提供模型支撐。進展由崔鐵軍院士、張宏科院士等聯名推薦,艾渤團隊完成。

進展十、全國產萬億參數大模型的軟硬協同技術及應用
該成果發布了全國首個國產化訓練的萬億參數大模型和對外開源全尺寸國產化大模型系列,填補了我國在超大參數規模模型訓練領域的經驗空白。進展由中電信人工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推薦,李學成團隊完成。

提名一、低成本 T 比特超高速光互連
該成果實現了精準、連續的激光器相位噪聲追蹤,演示了基于兆赫茲激光器的 T 比特相干光互連;研制了超寬帶薄膜鈮酸鋰調制芯片,實現片上全光頻譜相干合成與單調制器 320G 波特相干調制;設計了光域希爾伯特接收機,實現了單波 1.94T 多維復用直接檢測光互連。進展由中國通信學會光通信委員會推薦,張帆、胡衛生等團隊完成。完成。

提名二、以用戶為中心網絡方法和關鍵技術
該成果對 6G 沉浸式、低空智聯等需求深度解析和多天線、AI 等技術深厚積累基礎上,系統提出融合通感智算數的 6G 端到端以用戶為中心網絡,以 5 大關鍵技術解決 6G 網絡面臨的挑戰,并開發出端到端網絡和接入網兩套原型驗證系統。研究為 6G 網絡架構設計和標準化推動提供重要依據。進展由中國信息通信科技集團有限公司推薦,陳山枝團隊完成。

提名三、大模型使能的通信網絡內生智能
該成果對通信網絡內生智能的關鍵挑戰進行了分析,創新性地提出了基于人工智能大模型的多模態語義通信系統與數據驅動的多模式數字孿生網絡生成體系,有力推動了未來通信向更高效、智能、可靠和可持續的方向演進。進展由中國通信學會英國工作委員會推薦,東南大學楊鯤、尤肖虎研究團隊完成。

提名四、6G 智簡內生技術及原型系統
該成果針對 6G 網絡如何賦能更加差異化、碎片化、個性化業務場景的行業難題,提出網絡內生支持計算、AI、大數據等能力的編排管控技術,系統性解決傳統網絡外掛式引入智、算能力導致的成本、效率和性能瓶頸,實現移動信息網絡向按需服務范式的轉變。劉光毅團隊完成。

提名五、新一代全國產化超級 SIM 關鍵技術
該成果創新打造新一代全國產化超級 SIM,提升安全芯片存儲、算力、傳輸速率完成代際跨越,原創提出基于寄存器架構的國產多應用卡操作系統,構建國內技術新生態。首創提出 SIM 卡 OS 遠程更新技術,極大提升業務拓展靈活性。核心技術適用于金融、社保、交通等領域,提升智能卡行業發展的技術自主權。進展由中國通信學會算力網絡專委會推薦,中國移動李征團隊完成。

提名六、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體系運行監測態勢感知平臺項目
該成果針對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體系的特點及安全現狀進行了分析,提出了 "3 層防護 + 3 層監測 + 1 套評估標準 + 1 套認證體系 + 多分析方法" 的安全防護框架,建立了運行監測態勢感知平臺,實現了安全態勢感知及安全防御能力,為我國標識網絡安全發展提供了保障。進展由信息通信研究院推薦,金鍵團隊完成。

IT之家附完整名單如下:

來源:IT之家